发布时间:2024-09-26
标签:
浏览:
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它含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也有很多的讲究和注意事项。除了成人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外,家长和孩子之间更应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沟通”可以是言语上的,也可以是眼神,动作,表情,情感等多方面,而这些综合因素可以直接决定最终“沟通”的结果。
一、眼神和肢体交流
眼神可以表达出人内心丰富的感情,以及人体其它肢体语言所代替不了的部分,例如:自信、关怀、愤怒、勇敢、宽容等各种含义,它是一种无声的信号。当你和孩子交流时,也许孩子听不懂你讲的道理,但是他能读懂你眼神传递的信息。沟通不只限于言语上的沟通,也可是肢体和情感上的沟通。在孩子伤心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拥抱对孩子的情感安抚上来得更直接更亲切。
二、放低身位
这里的身位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物理上的高度,另一个是指态度和关系上的高度。
做个实验,父母双方面对面站着,爸爸或者妈妈其中的一方蹲在地上,站着的一方用非常高傲的态度训斥蹲在地上的那位,比如“今天你怎么把房间弄的那么乱”?
然后请蹲着的那方思考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会有害怕、恐惧、不想沟通、逃避等感受?同理,当我们会孩子斥责时,孩子也是同样感受。
如果真的决定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一件事情,先要做到水平上和孩子尽量保持一样的高度,不要以我是你妈,你就该听我的态度,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沟通对象来做“平等”交流,而不是“说教”。慢慢会发现,往往尊重孩子的父母也同样容易博来孩子的尊重。
三、先聆听,认同孩子的感受
交流的本质是双向的,而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总想着成为强势的那方,特别是在父母生气的时候,耳朵会处于自动过滤的状态,过滤掉一切孩子说出的那些我们不想听的东西,然后开始以家长身份对孩子进行问责。
四、少一些欺骗,恐吓
为了和孩子沟通,父母总是煞费苦心地编一些所谓“骗骗”孩子的术语,例如:
“再不乖等下警察叔叔要过来把你抓走了”
“再哭,妈妈就走了”
这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不懂事时经常说的话,通常立即见效,因为恐吓和欺骗是最直接逼迫幼儿做原本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的方式。会造成孩子对沟通目的暂时性退让,一旦孩子发现父母说的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的时候,将会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使得而后的沟通变得更难。
孩子早恋,如何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效沟通渠道?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家长们,做一个知心哥哥或者知心姐姐吧。
联众特训保障
让您放心矫正
高清监控 家校同步
住校老师 随时响应
问题反弹 免费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