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相关资讯
青春期的教育方案
①、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家长对孩子尊重、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家长对孩子保持兴趣、好奇,就会受到孩子的欢迎;如果家长一直持有价值判断、好恶的态度,孩子跟你在一起时就会觉得不舒服。
在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藏起来,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自我判断力与鉴别力,无法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在为别人而活的意识。
②、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家长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比如,孩子游戏打得很好,家长要说:“爸爸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我?”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但当家长慢慢表现出对游戏感兴趣时,孩子也会慢慢对游戏失去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家长分离的空间,如果家长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当然,游戏成瘾的孩子除外。
③、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10岁前,父母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但孩子12岁之后,如果家长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要求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就极其糟糕。首先,家长要改变自己权威的角色,多和孩子进行询问式沟通:“我不太知道你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我怎么帮助你?详细告诉爸爸/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既然孩子不想再当“孩子”了,家长们就要做出行动: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隐退”。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时看起来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如果家长采取检查书包、偷看微信、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放弃成长的权利成为巨婴;另一种是选择反抗,因为孩子觉得如果自己不能“挫败”父母,自己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